欢迎光临东一律师事务所官网

法律咨询:400-0710-678

东一讲堂|劳动仲裁策略实务分享

2025-04-14 15:59
文章来源: 未知

当「被离职「欠薪「工伤争议」等难题摆在眼前,劳动仲裁往往成为“打工人”维权的关键战场。但你是否知道,仲裁结果不仅取决于事实,更考验策略与细节?上周五由上海东一律所的林子娟律师凭借深厚的专业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分享了在劳动仲裁中的实战策略。
一、案件事实
H女士2019年9月入职公司,岗位为平面设计师。2024年4月公司裁员,多次找H协商解除,要求H主动离职,H拒绝。随后公司开始对H绩效打低分并扣发绩效工资,H的工资从每月12k降至5k。H委托时本来想提被迫离职,经过分析,建议在职仲裁,先主张工资差额。仲裁立案后组织双方调解不成,后公司以H存在简历造假为由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仲裁结果:
违法解除 → 赔偿2N
绩效工资扣除违法 → 补发差额
二、公司降薪及解除是否合法?
1、仲裁认定公司未证明绩效考核结果的合理性,扣发绩效工资无依据。
2、仲裁认定简历工作经历系关联公司,员工无欺诈恶意,公司违法解除成立。
关键启示:公司解除理由需严格举证,员工应保存相关证据,如工作记录(绩效结果异议)、沟通记录(十几段录音)等。
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理解除由是否成立?闲置期间降薪是否有效?
案例分析:
L女士2023年6月入职公司,岗位为软件开发工程师。2024年1月被甲方项目退场待岗,公司按其原工资的25%发放,由18.8K降至4.7k。经过沟通,L选择在职仲裁,先主张工资差额。仲裁立案后组织双方调解不成,后公司以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由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半个月后,L发现自己怀孕,据时间推算其在职期间已怀孕,即向公司要求恢复劳动关系,公司拒绝。
仲裁结果:
未充分协商变更合同 → 违法解除→ 恢复劳动关系 + 补发工资
闲置制度向员工公示 → 降薪有效
关键启示:
孕期解除需更高举证责任,协商程序缺失直接导致公司败诉。员工应关注公司制度的合法性,及时提出异议,保留相关证据。
三、被迫离职
适用情形:
《劳动合同法》第38条: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法律后果:员工主动解除合同,可主张经济补偿金(N)。
劳动关系:
离职后申请仲裁,效果在于提出后即完成离职,旨在获取离职的经济补偿。
立即终止劳动关系,员工面临再就业风险。
四、在职仲裁
基本概念:
在职仲裁还没有到员工离职谈经济补偿或经济赔偿的阶段,在职仲裁仍然是处于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并且打在职仲裁在法律上也不影响劳动合同的继续履行,不影响单位继续为员工交社保和公积金。
关于这一问题产生两种观点:
适用情形:
在职仲裁主要围绕对员工权益的恢复和救济提出诉求,即要求单位对原有的一些不合理、不合规的做法进行纠正。
常见的仲裁请求:要求单位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要求单位撤销单方调岗降薪、要求单位纠正单方变更工作地点、要求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绩效工资/加班费/未休年假工资等。
劳动关系:在职期间申请仲裁,效果在于救济劳动者恢复相关权益,且仲裁结束后劳动关系仍存在。保留劳动关系,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五、在职仲裁vs被迫离职
被迫离职:
主动解除合同,主张经济补偿(N)法律风险:补偿金额较低,证据不足易败诉。上述L女士案中,如选择被迫离职,将败诉。
被迫离职风险风险:
被迫离职需谨慎,证据不足易导致“主动离职”风险。上述L女士案中,员工需严格证明公司降薪违法。
在职仲裁:
可能主张2N(违法解除)或更高赔偿。上述L女士案中主张恢复劳动关系,后续可主张社保及生育保险待遇赔偿。法律风险:时间较长,公司后续报复(如降薪、调岗、“穿小鞋”),员工面临更大压力。
在职仲裁优势:
职仲裁更适合争取恢复劳动关系或高额赔偿(如孕期、工龄长员工)。
L女士案中,员工通过在职仲裁恢复劳动关系并获得赔偿。
六、仲裁实操建议
1.证据固化
保存工资单、考勤记录、沟通记录(微信、企微、电子邮件、钉钉、飞书、录音等)
程序抗辩
质疑制度合法性(如未经民主程序的制度文件)反驳公司降薪、扣发工资、调岗、单方解除等的合法合理性。
2.策略选择
结合员工个案分析,在被迫离职无较大胜诉概率时,建议优先选择在职仲裁。
 
劳动仲裁不仅是化解矛盾的法律程序,更是平衡企业经营需求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实践。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妥善处理裁员争议需兼顾法律刚性与人文关怀:既要依法确认企业裁员程序的合法性,规范“协商解除”“经济补偿”等关键环节,也要引导双方理性协商,在保证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避免矛盾激化。如果您在劳动纠纷中遇到类似问题,上海东一律所也将持续秉持专业、负责的态度,为各类法律问题提供优质解决方案,守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助力法治社会建设稳步前行。

需要专业律师咨询可拨打19534255996,
 

备案号: